抛弃宠物是缺少同理心的表现
同理心(Empathy)
即心理换位、将心比心,设身处地地对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觉知与理解。主要体目前情绪自控、换位考虑、倾听能力与表达尊重等与情商有关的方面。
两千年前孔子的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就与同理心有异曲同工之妙,可以理解别人的痛苦,才能尽可能防止伤害别人,进步利他的思维与行为。而同理心的培养与进步不能离开先天与后天的一同用途。
影响同理心的先天缘由
里佐拉蒂与研究团队将这种特定的神经细胞命名为镜像神经元。比如,小A膝盖受伤流血不止,看到这一状况,我的膝盖也隐隐作痛。这就是镜像神经元在发挥用途。
对同理心与镜像神经元的一系列研究发现,假如被试在同理心测试中得分较高,他的镜像神经元会比较活跃;反之,镜像神经元环路假如没办法正常发挥用途,同理心测试得分较低,被试就可能没办法了解别人意图、没办法表达情感、没办法做出亲社会行为。

后天影响同理心是什么原因
同意说服诱导练习的孩子,道德进步会愈加成熟,这能促进孩子的同理心、移情能力、服从爸爸妈妈需要的意愿;而常常用权力压制的办法培养出的孩子,道德表现更可能是不成熟的,或许会使孩子变得逆反、抗拒、不会关心别人。
杰里米里科夫所著的《同理心文明》一书中,对同理心的培养提出了深入见解。他觉得,诱导式管教是挖掘同理心潜质最好的办法,它能将人类道德的实质教给孩子承担责任、理解别人、帮助别人、打造公平的理念。
在爱与公平的首要条件下,进行这种教育干涉,孩子才能真的意识到别人的痛苦是由我们的行为导致的,因而产生内疚和懊悔,诚心想要做出弥补。
这种诱导式管教有像剧本一样的套路:孩子闯祸,之后爸爸妈妈介入诱导,然后孩子产生同理心痛苦和愧疚,最后由爸爸妈妈提出一个补偿手段,譬如道歉、拥抱受害者等方法,让孩子体验到如释重负的感觉,消除愧疚感。